• 作者:120.6.202.*
  • 2012/12/17 11:34:46
  • 楼主(阅:25441/回:0)海蜇幼体高产养殖管理技术

    (1)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

      翌年3月中下旬水温升到10℃时,室外越冬的螅状幼体应移入室内培育。水温回升,螅状幼体的生殖机能逐渐恢复,进入新的发育阶段。此时应撤掉窗上黑塑料薄膜,提高室内光照强度,以提高横裂生殖发生率。

      13℃左右螅状幼体开始横裂,即在螅状幼体触手下方托部出现自上而下横缢而形成横裂体。裂节较深时,其状似一叠碟子,此时要倒池。为在短时间(一般两周左右)内培养出幼水母,可于倒池后每天升温2℃左右。其间螅状幼体自上而下相继脱离亲体,产生自由游泳的碟状幼体。释放碟状幼体的数量与螅状幼体的大小成正比,而营养又是影响螅状幼体生长的主要因素,故螅状幼体越冬后,应特别重视饵料的充分供给。每个螅状幼体的首次横裂生殖产生的碟状幼体,最多可达20余个,最少4个,一般5个~10个。最后一个碟状幼体脱离后,又恢复为螅状幼体状态,经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,可再次横裂生殖,但形成碟状幼体的数量逐渐减少,最终一次只释放1个~2个。

      (2)碟状幼体的培育管理

      育苗池中碟状幼体数量达2万只/立方米以上时,可将附着基移入空闲的育苗池,以便螅状幼体继续放散碟状幼体。初生的碟状幼体无色透明,直径2毫米~4毫米。在18℃~22℃条件下,经7天~10天可生长为伞径达10毫米左右稚蜇;经15天~20天生长为伞径达20毫米左右的幼蜇。随着生长发育,耗氧量和排氨量急剧上升。因此,在海蜇水母体的培育过程中,保持水质新鲜至关重要,水体溶解氧下限为2毫克/升,氨态氮上限为1.5毫克/升,pH范围为7.5~8.5。

      投喂次数:碟状幼体2次/天~3次/天,幼蜇4次/天~5次/天。每次的投喂量以卤虫无节幼体计算,约为碟状幼体1∶10~20,稚蜇1∶100~200,幼蜇1∶500~1000。

      保持水质新鲜至为重要,碟状幼体前期每日换水1次,每次1/3~1/2;幼蜇时每日换水2次,每次1/3~1/2。幼蜇的培养密度以10000个/立方米为宜,一般采取微量充气方法。

     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,碟状幼体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70%以上。

    楼主贴


   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。